在北京市的统筹规划与部署下,通州区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,积极构建副中心村(居)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(以下简称公共卫生委员会)的“三级”体系。初步形成以公共卫生委员会为领导,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服务,城乡居民积极参与,以及联防联控的现代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。
一、加强体系建设,强化组织领导
2022年初,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《推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意见》,构建了区、街道乡镇以及村(社区)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工作新模式,进一步提升工作统筹力度,促进各项公共卫生工作的加速实施。区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与统筹指导,通过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和部门联动体系,强化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能力。通州区坚持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村居参与”,明确委员会的队伍组成,由乡镇长、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,由村居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任村(社区)级公共卫生委员会主任,积极吸收卫生健康、民生保障、学校等各行业的专家和志愿者加入到两级公共卫生委员会中,目前,通州区街镇级委员会成员已达到334人,村(社区)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委员则达到3766人。制定《通州区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要点》,明确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。
二、探索机制创新,不断汇聚力量
为确保公共卫生委员会高效运作,通州区在工作流程中构建“四项机制”。一是“常态化议事机制”,将公共卫生议题作为街道乡镇和村(居)民委员会的日常议程,定期研究区域公共卫生状况、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,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,促进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协同推进。二是“学习培训机制”,组建区级专家团队,负责制定包含13个专业模块的标准化课件。通过全员轮训、包片指导和重点支持等多种方式,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的专业能力。三是“督导考核机制”,从2023年起,通州区将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工作成效纳入街道乡镇的专项考核体系,区委综合考评办公室牵头,卫生健康委具体执行,建立起街道乡镇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。四是“信息共享机制”,加强区级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,确保传染病监测、精神卫生、病媒生物监测等关键卫生健康数据能够及时通报,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。
三、坚持服务导向,确保取得实效
随着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深入推进,街镇和村(社区)公共卫生意识持续提升,从最初仅关注经济、民生、安全问题,逐渐转变为重视群众的卫生健康服务。在推进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的过程中,各地区创新工作方法亮点纷呈。在区级层面,通州区统筹建立全区健康科普“两库一清单”(专家库、课件库、工作清单)工作机制,启动“你选我送”“点单式”健康服务模式,依托公共卫生委员会深入村(社区)开展健康教育工作,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。杨庄街道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。梨园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实现居民幸福指数与社区环境同步提升。张家湾镇联动北京市胸科医院,CT车进社区筛查肺结核、肺癌,服务覆盖超3万人。在通州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的推动下,通州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、家庭医生签约率以及环境整治等多项指标显著提升。
(北京市爱卫办供稿)
编辑:怀马凤